无极自然康复术的理论依据

- 发布于 简介 来自 - Permalink

  祖国传统医学,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学成果的应用。数千年前,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宗、古圣先贤们就成功地发现了一套认识事物、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我、认识生命本质的方法,这就是"修道"(内证实验)。《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古人在"修道"进入相当境界的时候,在"虚极静笃"状态下,心游万物之初,了解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终结的全过程。他们"返观内照",了解到我们的生命除了"实性物质(看得见的部分)"外,还有更为重要的"虚性物质"(看不见的物质。正如道家所说"元神元气",佛家所说"本我真性",民间所说"灵魂",用现代语言说应该是"生命的能量和信息")。而且,这种"虚性物质"在生命体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古圣先贤们在两千多年前对客观世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就已经很成熟、很全面、很完整了。传统中医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生命科学。她对生命本质、疾病本质的认识远比建立在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西医学更深刻、更全面、更完整、更接近真实、更接近真理。"生之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病不但副作用小,而且抓住疾病的本质,从其根、从其本去解决问题。历代上工大医治病都是法到病除,药到病除,效如桴鼓,这些均有历史文献记载。然而,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为何越来越衰败?而治病的效果也越来越差呢?!原因很多,但就其根本而言,我们现代的中医已经失去了最本质的内容-即“道学”。"医、道堵塞,舍本重末"是其致命的症结所。"中医"本来就是上古真人修道、证道过程中为解决色身障碍而发现发展起来的一门知识,只是到历史的后来阶段才逐步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分离出来,福泽于社会。历史的长河来看,历代上工大医都是修行有成的高道,但凡修行有成的高道也都精通医术,所谓“医道相通、医道同源”;即所谓道为医之体,医为道之用。中医的本在阴阳,阴阳是道生化出来的,是道性的体现。所以《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道"才是中医的根本和源头。所以,要想学好中医,用好中医,要想演绎出古中医的神效,就必须认真修道、练功,舍此,无以涉其根本!只有修道、证道,才能悟道、识道、把握道;才能对形而上的层面有所认识,对"天人合一"、"万物同体"有所感悟;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明阴阳之理、升降之机;才能本于阴阳,应症施法;才能不执一法,不舍一法,法无定法,甚至非法之法而达上工境界。因此,严格地说,真正的中医必须是中药、针灸按摩加上“道学”,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气功等内容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组成。凡具有以上素质的中医师,在诊治疑难杂症上,其疗效一定是其他单一方法所不能够相比的。
  “治神”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针剌手法。《素问·宝命全形论》有:"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在论述治疗疾病的五法中,特地把治神放在首位。因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气血机能集中表现。"有诸内,必形诸外",当机体发生了病理改变,必然有"神"的异常变化。祖国医学四诊也把望诊列为首位,有“望而知之者谓之神"的名言。张介宾曾说:"神者,正气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此,治病时不能只看到有形的脏腑组织所出现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来判断"神"的得失。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密切关系,它对于针刺操作手法要求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都有其重要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中也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又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说明医生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守神是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病人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在秋毫,属意病者。”要求医生在进针时必须做到“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行针时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标幽》)由此可知,针刺治病,自始自终都要密切注意病者的精神变化,同时医生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进针。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得气,并根据气血的虚实变化,准确地运用针刺补泻手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修道、治神、守神是中医针灸师必备的素质,缺此者其疗效必定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无极自然康复术”的核心和要领所在。

标签: